浙江工商大学-浙工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变易,不易,简易:陈其宽的几所大学校园规划 | 徐明松 黄玮庭 | 时代建筑2021年第1期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152

帖子

6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变易,不易,简易
陈其宽的几所大学校园规划
Change, Unchanged, Easiness
Chi-Kwan Chen's plans for Several University Campuses

徐明松    黄玮庭    SHYU Ming-Song,  HUANG Wei-Ting
Abstract     在分析了陈其宽东海与后东海的重要作品后,文章刻意将陈其宽几所大学校园规划另列篇章讨论,按时间顺序有:中央大学(1968年)、交通大学(1976年)、中央警察大学(1977年)、中山大学(1980年)与侨生大学(1984年)等五座大学的规划设计,其中有完整实现的,如中央警察大学与侨生大学,也有局部实现的,如中央大学,也有胎死腹中的,如交通大学与中山大学。文章以中央警察大学与侨生大学为讨论核心,并旁及其他计划案。针对陈其宽的校园规划做一全面性的讨论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因为对陈其宽来说,布局比描绘建筑物的细节更重要。因此,这种更能掌控的校园“乌托邦”一直是他借题发挥之处,“景观”、“空”或“留白”、“游”、“步移景异”等设计核心观念都可以在校园空间进行适当的发挥。在晚年他更仔细地推敲来自易经的儒、道哲学,也在其中找到与他作品的关联,尤其是他拜服的道家哲学,似乎可以为他一生的创作作脚注。

在线阅读

如果说大闳先生作品是北方贵胄型阳刚性的建筑,肇康先生则似闽广南方民庶型重视细节的建筑,其宽先生则为江南富庶型比较务实、自由、飘逸的建筑。
——《从其宽先生想起》,吴明修[1]43

老子曾经说过“……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的无就是空间,他又说“……当其无,有器之用”,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瓶子体的部分厚的话,则内部容积越少,反之,愈多。因此老子又说少则得,这句国宝想不到被密斯氏借用,发扬光大,成了世界建筑界尽人皆知的金言,愧煞国人。
——《贡献一砖》,陈其宽[2]

1 1986年

1985年3月,陈其宽早年建筑师事务所重要的合伙人之一杭立慈先生①过世,次年,即1986年,年届65岁的陈其宽正式从东海大学退休,事务所另一位管理内部事务的重要成员刘应昌建筑师②也届退休年龄,事务所面临世代交替。在这段时间,事务所资深成员董家范、石企孟成为陈其宽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合伙人③,这个变动也宣告陈已走过其建筑职业生涯的高峰,同时也带来事务所下一代人事的纠葛,尽管陈其宽在绘画创作上仍进行着持续的创作与实验,但妥协性较高的建筑创作,他似乎已力不从心。本文回顾的几个校园规划作品都是在1986年前完成的,并非1986年之后事务所的作品缺乏可看之处,而是作品里面少了陈其宽惯有的诙谐、趣味与巧思,而这些在他一生的绘画作品里面始终可以读到。

外界总是从东海大学早年的建筑作品认识陈其宽,好像他的建筑职业生涯高峰期仅止于早年东海大学,没了东海大学校园的作品,陈就一无是处。就如同他的得意门生赵建中④在《游艺化境:怀念陈其宽教授》一书里这样说:“不过,仔细观察陈先生在东海和之后的作品,总是高下有别。几经考虑之后,我只能得到这样的假设:一、陈先生最擅长的是中小尺度的建筑,高楼大厦并非他的喜好。二、慢工出细活,台北的业务时间紧、压力大,没有给他理想的工作环境。陈先生曾对我说,建筑事务所百分之九十九是烦琐之事,有趣味的设计只估百分之一。三、陈先生在东海的阶段,可能是他生涯中最富创造力的日子。曾听闻他构思女生宿舍之情境为:“步下文理道台阶、转入水泥板小径、左侧有教堂、右为桃花林(后已砍除);过小桥流水、入圆洞门,方为女生宿舍云云。那时他仍是单身,心境必是极为活泼灵动。”[1]92类似的认知也出现在汉宝德及诸多论述陈其宽的学者身上,像东海大学建筑系的退休教授关华山与罗时玮,他们的研究都未曾触及陈其宽后东海时期的作品,仅凭一种印象概而括之。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极大的缺失。不过这种印象的造成亦有其内部成因,陈其宽自己也得承担部分责任,我们在上一篇专栏[3]已略有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将讨论五所校园,外加东海大学共计六所校园的规划设计,虽然后者不是陈其宽独立完成,但可视为其早年建筑实验的重要基石。况且陈20世纪60年代初在东海大学建筑系担任系主任,80年代初又接任工学院院长,期间即便未接行政职务,也都保持了与东海大学校方的密切关系,或兼职带设计,或受学校委托担任校园新建建筑的建筑师,如1968年的工学院,1971年旧图书馆后侧的增建,所以他对东海大学校园一草一木的变化知之甚详,必定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校园规划。以下我们将以“布局/院落与廊”及“建筑语言”等两个议题作为五所校园讨论的切入点,如此一来可在规划层面就“景观”、“空”或“留白”、“游”、“步移景异”等操作手法上拉高视野作综合性的比较,避免掉入见树不见林的困境,之后再观察陈其宽如何透过建筑语言的切分、安排,让每个群组的建筑更恰当地扣合在整体布局上,最后再试着以儒、道的哲学,特别是陈其宽晚年钟情的老子哲学来佐证他的建筑实践。

2 布局/院落与廊

我觉得平面配置院落发展的问题,必须走进去,才会体验空间感觉……如到东海及中央警官学校,一下子也无法感觉到有中国的精神,即使照相也无法照出。院落须在其中穿梭往来,才会体会到空间的流动与变化,不是一张相片可描述的,中国的庭园空间讲虚实。如日本庭园虚实空间,表现得很明显,常常一条小路走过去,以为没路了,岂知转个弯又是另外一条路,转来弯去,很有趣味性,另外如房子本身也可有这种空间变化。如一个大空间进去一下子又低下来到另一个空间……⑤

在谈陈其宽事务所独立完成的校园规划前,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华东大学(1946—1948年,见图1)与东海大学校园规划(见图2)的演变。虽然陈其宽未参与华东大学的规划设计,但华东大学必然还是东海大学规划的参涉重点。如果今天仔细审视两者之间的差别,会发现东海大学的规划不如华东大学来得“现代”,起码从较激进的现代主义观点来说是这样,拿掉纪念性,排除左右对称,去除单一核心成为多核心的观念,这些新事物显然在华东大学有较为明显的遵循,然而东海大学在贝聿铭的主导下,重拾了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较为古典、单一核心的配置方式,整体校园以教学区及教堂为核心往外发散,即便掺和了东方元素于其中。但早年东海大学的有趣之处并不仅止于此,校园群落空间跟空间之间虽没有廊,却有树廊式的路径将所有的空间串起,再运用华人传统庭园“游”“步移景异”的手法置入更多层次性的空间,达到曲径通幽、隐身山林的诗意效果。当然东海大学跟华东大学校园规模大,或都不可能以过长的廊串联所有的空间。华东大学基本上是围绕着湖展开各自独立的簇群,各簇群内有廊相连,这点与东海大学类似。不同的是,东海大学的单一核心还是让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单一核心是具精神性的,是汇聚人心的麦加。

图左:华东大学校园鸟瞰图
图右:东海大学校园规划总平面图,1954年9月9日

左图:弗吉尼亚大学平面图
右图:弗吉尼亚大学大草地

在早年东海大学后,陈其宽先后规划设计了中央大学中坜校区(以下简称“中大”,1968年,与大壮合作)、交通大学光复校区(以下简称“交大”,1976年,与宗迈合作)、中央警察大学(以下简称“警大”,1977年)、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山”,1980年)与侨生大学先修班⑥(以下简称“侨大”,1984年)等五所大学,它们都是“国立”大学,不是私立教会大学,在建校的预算上,相对来说,没那么宽裕,再者校园用地都没有东海大学广阔,因此最后学校的核心区域比较集中,密度也相对高些。

就像东海大学一样,在这些校园规划中,陈其宽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要营造出有华人空间味道的校园,但又不能令建筑语言掉入过去中国十三所教会大学的窠臼,就像他说的:“风格是谈不上,但我们有个大目标就是要找出中国建筑的新方向。能否找出我也不能把握,但这是我们的原则,希望能配合目前状况又能找出代表中国的东西……”⑤。如果从配置的角度来比较,交大、中山与侨大都有类似东海大学的策略,有一条“约农路”来缓冲学校核心与外界世俗世界的关系,中大、警大则是更紧凑地直接到达学校的核心,当然有时是不得不的选择,譬如说用地局限,建筑师的策略也只能因地制宜。不过原来在东海大学文理大道的仪式性空间在这五所大学中都只成为庭园的景,即便轴线的概念仍存在,但日常使用却已放弃,有点类似早年艺术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两侧的廊,不管是树廊还是独立廊道。至于廊与院落的运用,我们下面也会深入探讨。

2.1 中央大学规划案(1968年)

前文提到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年)校园的古典轴线,与其说陈其宽放弃了,不如说他改编了弗吉尼亚大学大草地的概念,让华人层进、含蓄的空间进到里面去,但他并没有丢掉单核心的观念,反而回到华人传统的九宫格的布局概念中寻找答案,就像《周礼 · 考工记》中提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关于这点就不能不提到跟陈其宽同样是沙坪坝中大毕业的黄宝瑜⑦,黄宝瑜一则是早年台湾唯一一位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背景的学者,师从过刘敦桢,亦在多所台湾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史,再则他20世纪60年代初又颇有心机地取得了原由王大闳竞图胜出的台湾故宫博物院计划案,还请了陈其宽当顾问,且故宫的布局就来自《周礼·考工记》的九宫格组织,三则1963年中大在台的复校,最初落脚苗栗,刚开始时陈其宽跟黄宝瑜必然有些合作,因为我们在陈捐给台湾博物馆的施工图中发现中大苗栗校区有黄宝瑜大壮的图纸。从以上三者综合判断,就不难发现为什么陈其宽在中大中坜新校区的提案是“九宫格”的布局,不过这“九宫格”对陈来说只是合院空间的“城市”版本。这样的布局怎么追溯根源,日后又怎么演变?如果我们认真地拿陈其宽1956年的青年中心计划案来对照,独立回廊框住或里或外“散落”的建筑体量,建筑与建筑间再依次围塑出不同大小的院落,这些院落成为独立廊道移动的景,好似中国绘画的卷轴,人可以移动身体观看卷轴上的景,亦可逐次展开卷轴让静止的人们观赏,这有点像廊,人可“宏观式”地移动身体看不同的景致,亦可伫立在廊道某处“微观地”看某处院落细腻的光线变化,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日后陈其宽所有建筑组群设计的核心题旨。相对于青年中心计划案,中大的规划显然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实验,有些举棋不定。配置图上,九宫格的校园布局的外围是外环道,里面的道路皆是无车的徒步道,在轴线上有行政、图书馆与底端的大礼堂与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教学区则位于两侧,外环道外围才是较为私密及休闲的宿舍与餐厅。值得注意的是植栽,这也一向是陈其宽最关注的设计元素,如果仔细看原始规划配置图,在最核心的图书馆两侧的东西向徒步道上可见双排乔木植栽,而南北向道路仅核心区有双排植栽,而此区域外的南北向道路仅有一排靠教学大楼一侧的植栽。这双排植栽形成的环状树廊我们还是可将它想象成青年中心计划案的环状独立廊道,这时期中大仍延续着东海大学文理大道的树廊概念。

左图:宋朝聂崇义绘《考工记》“王城图”
右图:青年中心竞图,透视、平面图,1956年

左图:中央大学中坜校区,规划总平面图,绿色线条为树廊
右图:中央大学中坜校区,规划透视图

2.2 交通大学规划案(1976年)
交大校园规划案应是宗迈建筑师事务所⑧找陈其宽合作,自然最原始的设计方案是由师字辈的陈其宽操刀。设计案提出后,似乎并未被学校采纳,原因不明。不过对比今天交大凌乱的校园,陈的原始方案仍充满魅力。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仅有一张由陈夫人林芙美女士提供的,陈其宽建筑师事务所作品集里的全区鸟瞰模型照片。从照片的模型看,在一个偌大的有独立廊道环绕的矩形草地上,一座转45°且有路易·康语法的图书馆,伫立在大草地的正中央,转45°的图书馆除了为稳定的户外草地带来动感外,也暗示了另一条正交的轴线端点可能是研究中心的空间,建筑逐层向上,象征学术研究的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教学群的最东端是行政大楼,前有圆环,圆环左侧有条林荫大道,可衔接今天校园的大门。整个教学群仍是以图书馆为核心,图书馆有其重要性,却又不安置在草地的端点,而是另一轴线的转换空间,为何如此安排?早年东海大学文理大道的规划有类似的手法,只是从行政大楼转到文理大道的节点是“空”的,而交大却是“实”的。或许陈其宽觉得这是种对杰弗逊古典新校园的东方诠释。

交通大学光复校区,未实现的初步方案,模型鸟瞰,绿色线条为树廊、红色线条为独立廊道

交大新校园不只是仪式性轴线的东方诠释,还有1956年青年中心计划案独立环状廊道概念的再现,如果细细比较弗吉尼亚大学与交大大草地两侧的廊道,的确有相当的类似性,只是交大廊道背后的学院建筑密度高,且依次递增高度,因此整个区域在三维空间上亦呈向心状,没有弗吉尼亚大学校园那种低矮如诗如画般的田园生活。当然两者也有相异之处,交大是独立的环状回廊,弗吉尼亚大学则是依附在学院群建筑物底下的连续柱廊。如果再细看交大,大草地上靠近南北侧长向独立廊道边各有一条两边有乔木植栽的林荫道,学生可走在独立廊道下,亦可在有两排大树覆盖的户外树廊下漫步。由于廊道跟植栽有高度差,因此树廊并不会阻碍廊道向外望大草地的视觉穿透性,在东海大学文理大道已有类似的经验。也就是说,陈其宽在规划交大时,将独立廊道提升为校园设计的重要元素,但又没有放弃树廊的概念,顿时让这个草地空间更富有层次性。

2.3 中央警察大学规划案(1977年)
警大校园尽管更加局促,但陈其宽仿佛对“九宫格”的运用更加自如,规划乍看似乎跟中大差别不大,但进到校园却有种令人惊讶的效果。警大有主次两条轴线,分别为南北向与东西向,主轴由南至北为大门、行政楼、大礼堂,东西向次轴则依次为体育馆、图书馆与科学馆,其两侧则是教学大楼与男生宿舍。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南北轴是一个对外、较为严肃的轴线,东西轴则是师生在校园内部学习休憩的轴线,当然这样讲也不尽准确,因为这条轴线真正的日常使用空间是其两侧的廊,而不是形式上的中轴。这个环形回廊成为师生在校园最频繁走动的半户外空间,像园林观景一般,人们可顺着廊道体验校园虚虚实实的空间。陈其宽巧妙地用游园的经验打破了中轴的严肃性,这种手法好比他论述的东西方绘画对“动”的表现,“我的画作不单单只有往上看及往下看,还必须动着看。所以,就会出现很多长卷或手卷的作品形式,因为这些形式都是要动着看,就像《清明上河图》,作品中可以从城外看到城内,之后又再看到城外,那些美丽的景致就必须动着看,就像看电影一样。所以,我觉得中国画带有动感,而且这个动感并没有丧失本来的形状,可以让人感到很亲切;不像西方的毕加索,他为了表现动态而把物品打碎、解体,然后再拼起来。当然,解体以后再拼起来的观念,可以让人看到许多不同的面向。……他的方式也是动,不过他的‘动’已经把原来的形状改变了,改变之后的沟通性就差得多了,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的方法比较好”[4]。“动感并没有丧失本来的形状”如实说明了独立廊道的作用,除此之外,警大许多建筑在转角或不经意处还可看到空间气韵生动的巧思,丰富了步移景异的变化,这部分我们在“建筑语言”的分析单元会进一步说明。

中央警察大学,规划总平面、剖面图,红色线条为独立廊道


中央警察大学,男宿周边廊道现况


中央警察大学,女宿周边廊道现况

2.4 中山大学规划案 (1979—1980年)
陈其宽事务所在规划设计完警大的两年后又参加了高雄西子湾的中山大学规划案,很可惜,最后功败垂成,未能取得校园规划权,当时评审的综合性意见如下:优点为“整体配置良好,造型有一致性,中国风格,建筑物多采单面廊设计,可利用天然通风”[5]54;缺点则为“由于大部分建筑为低层房屋,用地太多,需要大量整地及挡土墙工程;教学区中心广场未能供使用,教学单元太多,形成零碎之户外空间而步道系统不理想,致使通达每一教学单元时常须穿过其他单元。宿舍排列过于拥挤,蒋公行馆环以车道,缺乏宁静庄严气氛”[5]54。在中山大学,陈其宽再次舍弃了全面性的独立廊道,路径有时是独立廊道,有时又依附在有功能的建筑物上,虽形成许多或明或暗、峰回路转的空间,但校园的功能毕竟不同于华人休憩性的庭园,学校白天上课期间倏忽会有大量人潮,这些廊道恐造成移动的瓶颈,再者,即便不是上下课的尖峰时刻,左右两侧贯穿前后的通廊上移动的人潮还是有可能干扰教室内正在进行的活动,这就是评审所说:“步道系统不理想,致使通达每一教学单元时常须穿过其他单元”。不过陈其宽采取此策略,在布局构想上也有自己的说法:“采取对称中轴布局方式,以表现刚健中正之气势。取校区平地部分之中轴为布局上之对称中轴,于此中轴上及其两侧配置各重要建筑物并串联各主要广场,使整个校园空间层次分明。进入校门之道路轴线与校区中轴错开,于行政区广场处转入中轴,避免一眼望穿之景观。校区平地部分为一南北向纵深之地形,建筑布局配合此一地形,以各种庭园错置其中,疏密相间,使景观于统一中有变化,俾切合中国庭园之精神。”[5]60陈其宽似乎在交大、警大的独立廊道与中山规划案做法间犹豫不决,思考怎样创造出更有韵味的华人现代庭园的景致,我们可以读到中山左右两侧的曲折廊道是非常有趣的,它们各自有自成一格的内向性,人们可在里面穿梭悠游。在中央轴线上的综合教学大楼与图书馆只成为一个远处的景,不再是那么强烈的学校精神中心,当然这样的状况也被这条曲折长向通廊出现在廊道“里侧”的建筑所阻断,因为这就让部分建筑背对图书馆,破坏了前述提到的仪式性。如果我们再试着回到1956年的青年中心计划案,可以清楚地看到陈其宽在那个回形独立廊道内外都谨慎地安置了建筑,形成或大或小的庭园空间,目的是使人在回廊走动时产生错落虚实的景致变化。但在做大学校园规划时,独立廊道环绕的草地似乎没办法这样,总会有座具有精神性的图书馆,多了仪式性,却少了些错落虚实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学校园基本的功能还是用来学习的,而不能只是休憩,这多少跟华人庭园的闲散氛围是冲突的,这也可说明陈其宽为什么要在中山做如此的尝试,尽管功败垂成。

左图:中山大学,规划总平面图
右图:中山大学,教学行政区平面图,红色线条为廊道

2.5 侨生大学 (1984年)
侨大是陈其宽做的最后一所大学校园规划,早年校园全数由陈其宽的事务所规划设计。今天回头看侨大,特别是比较前述的四所大学后,还是可读出一个有趣的脉络。首先,独立廊道又回来了,显然是中山大学受到挫败后的反省,这次有两个差异不同以往,一是独立廊道切成两个错开的回字形廊道,一大一小相互联结,大的是严肃的方形广场,两侧有教学群,小的是轻松闲散的庭园,周围有图书馆、学生餐厅及体育馆环绕。二是回廊“里侧”未安排建筑,前几所校园规划中图书馆都被安排在独立廊道或徒步树廊的核心位置,不过审视侨大校园的原始规划图,有独立廊道环绕的大广场是有建筑的,不是图书馆,而是科学馆,不清楚为什么最后完工的校园不见广场上的科学馆,且移至外环道外。原始方案中,虽然图书馆不在有独立廊道环绕的广场内,但它仍在学校两条正交轴线的交叉点上,如今学校的现况使用,则是将图书馆安排在东西横轴的最东侧端点。

左上图:侨生大学先修班,规划总平面图,原始方案
左下图:侨生大学先修班,规划总平面图,现况,红色线条为独立廊道
右图:侨生大学先修班,外环车道,现况

几次走访林口侨大,现况的校园景观令人失望,显然不是陈其宽预期的效果,这应是历任管理者随意改变导致的,但敏感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校园现状读出其原始意图。例如,独立廊道的布局是一个极有创意的做法,以往过分严肃的大草地上的单一核心图书馆,如今换成一阳(广场)一阴(庭园),空间安排更有层次,也让尺度回到较为亲切、私密的氛围。再者是独立廊道以转45°且安排了两个月门的方式,从严肃的广场过渡到闲散休憩的庭园,巧妙地处理了空间的转换,随后在庭园四周的转角上亦有同样的安排,这种空间转换、层次、框景的意象,我们在陈的许多绘画里都可读到,譬如说1978年的《山门》和《升》、1979年的《深远》、1992年的《双屏》、1994年的《步移景动》、1995年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等,我们当然知道陈其宽在1962年的女白宫就已经娴熟地运用了这一空间组构,但在一个更大的“景观”空间安排这几堵薄薄的有月洞门的墙仍然是有风险的。就如同洪文庆所说:“建筑需要设计。绘画需要构思。两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对陈其宽来说,游移在思考设计与想象画意之间并不费力气,或许是习性使然,他在绘画之前,也一样有所思考和设计……”[6],所以陈的建筑经常可见的奇妙新意就是在绘画与建筑间不断的实验中找出答案的。另外,还有一个小地方值得留意,所有建筑,包括独立廊道,都是斜屋顶,尤其在独立廊道微微倾斜的二坡水屋顶,它也奇妙地带出一种更有变化的廊道空间,说不出的适切感,尽管会被认为不符合现代主义的原则。

左图:侨生大学先修班,廊道,现况
右图:侨生大学先修班,廊道月门,现况

左图:侨生大学先修班,廊道月门,现况
右图:女白宫,交谊厅,现况

左图:《升》,陈其宽绘,1978年
右图:《野渡无人舟自横》,陈其宽绘,1995年。

左图:侨生大学先修班,校园鸟瞰,现况
右图:侨生大学先修班,学生宿舍的公共区与住宿区,现况

3 建筑语言

通常我们只做外面的模型,而不做里面的模型,其实里面模型很重要,但现在大部分里面模型都留给室内装修的去做……⑨

英国大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年)一生不断实验的《母与子》《侧卧像》,追求结构、量感,在实体上凿洞或挖空,凸显雕塑的张力,表现虚实、凹凸有致的空间的有机雕塑,也触发陈其宽画出如中国太湖石般具有漏空之美的绘画作品。[7]120

本章节仅就陈其宽在校园规划中几栋已实现的、具代表性的建筑做进一步的语言分析。按时间顺序有1971年完工的中大旧图书馆(现为艺术中心)、1977年警大广场周边的行政大楼、体育馆、大礼堂与图书馆,以及独立回廊的教学大楼与科学馆。

3.1 中大旧图书馆 (1971年)
该建筑在陈其宽的系列作品中堪称独特。图书馆分两期工程兴建,最早先完成西南侧L形,主入口则安排在南侧,而不是轴线的东侧,这种空间组织看似左右对称或有中轴,但日常的使用却又偏离形式上的轴线,这种做法已出现在1963年完成的东海艺术中心。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旧图书馆两侧的徒步林荫道才是学校实际的人行干道,因此图书馆大门在此侧亦有其合理性,但另外两侧东、北向也各自安置了进图书馆的入口。原校园透视图中图书馆的内庭尺度似乎大些,但是完工的图书馆中庭明显小很多。图书馆回廊挑高廊柱的做法或许受到20世纪50—60年代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1907—2012年)的影响,只是陈其宽更忠于构造的合理性,少了尼迈耶的“矫饰”(manner)倾向。图书馆这种扬升的垂直性语汇亦出现在东西轴线所有的建筑上,而林荫大道外侧的教学群却都是水平向的语汇,这种对立性亦表现在回廊的南北向与东西向内墙的差异上,南北向贴的是灰绿色小口马赛克,东西向则是粉白色油漆,为何如此?推测跟南向为主入口有关,东海大学校长公馆正面二楼阳台花砖只正面上了青绿釉料,里侧却维持素陶,中大图书馆的做法有点类似于此。至于内庭陈其宽更细腻地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享受,因为内庭的景观可以让人放松,是久待的景致,所以陈无论在悬挑的屋顶板或是二楼的栏杆都做了较为传统的构造细部,或诠释了较多的传统语汇。很可惜,今天的台湾社会一点都不重视景观的情调,如今杂乱无章的中庭,只能让人长叹。另外几部上二楼的楼梯周边空间也颇费心思,安排得宜。

左图:中央大学旧图书馆,平面图
右图:中央大学旧图书馆,旧照

左图:中央大学旧图书馆,东西向粉白的廊道,现况
右图:中央大学旧图书馆,南北向灰绿色小口马赛克的廊道,现况

左图:中央大学旧图书馆,内院的构造细节,现况
右图:中央大学旧图书馆,入口门厅的楼梯,现况

3.2 警大广场周边建筑 (1977年)
1979年11月号的《建筑师》杂志写道:“中央警官学校新校兴建自六十五年(即1976年,作者按)三月初经竞图选定陈其宽建筑师后,六十五年四月初开始设计,第一期工程设计四个月完成,开始办理申请建照及发包手续,六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开工,二、三期工程亦随即设计进行,至六十六年(1977年,作者按)九月初校区主要工程全部完成,开始供应全校师生一千二百人使用,全部设计营造时间仅一年半。“建筑设计以‘易于施工,节省工期’为原则之一”[8]56,警大设计与施工时间非常短,所以陈其宽的建筑策略是:“各栋建筑物皆为独立个体,便于分别施工,但以数栋建筑围统形成各种室外院落空间”[8]54“建筑物造型以大方、中正、简洁为原则,以达成建筑群体之统一及秩序,但每栋建筑物特性有局部性之变化,在大同中求小异”[8]54,其中多在如矩形体的建筑体量中,巧妙地在实体中挖出虚空间,这个虚空间也经常出现在体量的边角,并且扶手不与柱子或墙碰头,让空气得以在虚空间中流动,化解严肃,也削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沉重感,进而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就拿广场边的大礼堂来说,左右两侧二楼出入口大楼梯,神来一笔的偌大月洞,让沉闷的礼堂顿时活泼了起来,另一侧体育馆四个转角也都有类似的做法,这种功力既来自书法,也来自他长年水墨画的探索,或是受到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影响,陈留美期间一得空就去看展览,“在MOMA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我看到的都是绘画,尤其抽象化最多。我没看过建筑展,也没看过设计展,但我看雕塑展,亨利.摩尔与野口勇的雕刻展及庭园设计……”[7]118“陈其宽一九五二年七张《母与子》联作……简约的线条组构成既实且虚的亲情符号,正是受到摩尔的《头盔》(1939—1940年)、《盔甲头像第一号》(1950年)等象征母亲孕育胎儿,形体中又有形体,内外虚实空间相互依存雕塑的影响”[7]121。这种虚实的观念也反映在陈其宽对中国冶印的看法:“在我国的艺术中,表现肢解空间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刻图章,不过刻图章的空间只是限于平面空间,在那样一块小小方寸的石头上,治印的人,把书法中的线条,纵横运用,肢解空间,达成了美的形态。治印中所谓阳纹,阴纹,正就是形中的体与空间,也更进一步启示了我们,阳与阴,可以互相对换,有同等的重要。如果我们把图章中的线条,假想为平面的一边,或是立体空间中面的投影,则图章上的一组线条、也就代表了立体空间中的一组面,这些面与面之间变产生了立体空间。治印是一种极抽象的艺术,其中线的布置,并不象征自然界的任何形态,可是它却具有其内在的,自己的美,自己的无形中的力量,予人以不同的感觉与反应”⑤。如果以这种阴阳虚实的概念来看广场四周的建筑,会发现立面有一种对偶性,譬如说语言与中大图书馆类似的行政大楼,回廊展现的“虚”刚好对应到对面大礼堂的“实”,同样图书馆的“虚”也对应了体育馆的“实”。因此这四栋建筑基本上只是两种虚实语言的交错游戏,如果我们站在广场正中央,由南边的行政大楼顺时针转一圈,会经历一个节奏,虚(行政)→次虚(图书馆)→实(礼堂)→次实(体育馆),就像陈其宽谈到易经时说:“里面最基本的东西就是阴阳,因为阴阳是我们祖先观察宇宙以后发现所有的事物,开始都是由这两个相对的现象阴阳而发生的,由阴阳而发生变化,不过这变化是周而复始的,变化以后,慢慢又形成不变,比如像白天与黑夜、春夏秋冬”⑥,甚而因为每栋建筑的边界是虚的,不管是高廊对低廊,或是菱形接圆形,有了这个“虚”的过渡空间让独立廊道比较容易串起彼此。

左图:中央警察大学,自图书馆廊道望向大礼堂,现况
中图:中央警察大学,大礼堂侧面,现况
右图:中央警察大学,大礼堂出入口楼梯,现况


左上图:《头盔》,亨利.摩尔,1939—1940年
其它图:《母与子》系列,陈其宽绘,1952年

左图:中央警察大学,行政大楼,北向立面,现况
右图:中央警察大学,图书馆,东向立面,现况

左上图:中央警察大学,大礼堂,南向立面,现况
左下图:中央警察大学,体育馆,西向立面,现况
右图:中央警察大学,礼堂的大月门与体育馆的菱形洞,现况

如果在大礼堂周围环绕一圈,再看看学校早年的老照片,会让人充满乡愁,看得出陈其宽营造的偌大的月洞必须在比较“松”的环境来欣赏,礼堂内凹两侧微微倾斜的垂直遮阳版,光影的明暗让外面坚实的体量多了份含蓄的细节,再加上体量周边凿的各式“墙洞”,营造出一种奇妙、写意的空间感。

左图:中央警察大学,自大礼堂侧边望向方场,旧照
右图:中央警察大学,自体育馆侧边望向大礼堂(现况已被增建大楼遮挡),旧照

3.3 警大教学大楼与科学馆(1977年)
谈警大教学大楼,或许有人会觉得不过泛泛,但该栋教学大楼空间的组织方式颇能说明陈其宽建筑创作的核心观念。那种经验有点像去斯里兰卡参观巴瓦(Geoffrey Bawa,1919—2003年)的建筑,建筑外观看似平淡无奇,却总能包裹着许多意想不到、连续变换的景致。教学大楼平面是H形平面,短向矮、长向高,在长向与短向建筑转角处刻意凿空,只安置一部楼梯,暗示华人建筑之间不碰头的概念。更有趣的是在H形的短边,建筑物刻意断开,形成一个一线天的裂缝,仅有内廊连接,建筑物也不碰头,早期这里是一条路,如今种了棵常绿灌木的红边竹蕉,氛围颇有游走在巴瓦的特立顿酒店(Triton Hotel,1979—1981年)廊道里的味道。整体形式简单明了、优雅,但却时有新意。

左图:中央警察大学,教室大楼外观,现况
右图:中央警察大学,教室大楼「虚」的转角,现况

左图:中央警察大学,教室大楼一侧小庭院,现况
右图:中央警察大学,教室大楼一侧小庭院,现况

阿洪加拉遗址酒店,庭院一景,杰弗里·巴瓦设计,1979—1981年

教学大楼北侧的科学馆,内部也有一个拉长的矩形中庭,但手法却异常巧妙,南北两侧是出入口,但进入需走半层楼梯往上到第二层,这样使地面层的中庭不会被频繁地穿越,亦不会一进科学馆就是五层楼的压迫。整个中庭空间由粉白油漆的栏杆简单环绕,比例优雅,宛如一座可沉思冥想的知识象牙塔,与科学馆的功能遥相呼应。

中央警察大学,科学馆内庭,现况

4 结语

如同汉宝德先生所说:“可知陈先生颇能应合包浩斯(即包豪斯,编者注)建筑观念的。包浩斯的思想系统中并没有传统的观念,如何以灵巧的思维,创造出动人的空间形态,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他的‘中国’精神不是自书本读来,也不是在思辨中得来,是在生活实践中得来的。他的中国精神自始就立足于生活经验的层次。纯自生活体验到的中国建筑,不是有系统有原则的,而是片断的、趣味的,附着在现代主义的骨架上,然而也是真诚的、有所感应的。”[1]21陈其宽自始至终就是透过实践,无论是绘画或建筑,来寻找立基于“当下”的“中国性”。王大闳、张肇康是如此,陈其宽自然也是如此。实践是唯一检视华人现代性的真理,过去无论是张之洞提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黄仁宇所说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我们在这些台湾建筑师真实的实践中,会发现建筑创作作为一种操作型的学术研究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且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现代”“传统”“东方”“西方”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这也是为什么陈其宽在建筑及绘画的实践对我们那么重要,尤其是他那种可以融贯建筑与绘画的实践经验。其实问题并不全是陈其宽走得多远,或他的作品多成功,而是这条路值不值得大家往下走,有点像包豪斯、密斯、柯布西耶建立的语言典范是几条开放的、深远地影响人类的路径,那么有悠久历史的华人文化又能为世界做出什么贡献?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Luis Barragán,1902—1988年)或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以他们各自诠释的“地域风情”,给养及丰富了世界建筑文化的想象,我们甚至不能忘了跟我们有文化血缘的日本建筑师如今仍然以同样的姿态在世界绽放光芒。陈其宽这种运用儒家的合院系统,并结合道家园林的生活趣味,正是一条充满可能性的建筑路径,如他所说:“儒较属于易经的阳性,而道则较属于易经的阴性,儒家是比较面对现实的,而道家是比较倾向于自然。”⑤这个来自华人隽智的传统哲学,再加上他从西方学来的新“技术”,就成了他今天为我们提供的重要经验。

陈其宽落脚台湾,创办建筑系,也意味着跟家人的永别,这种隔离是深沉且伤痛的,终其一生的创作中也隐约反映出此事。陈论述儒、道,也试图在创作里平衡这两者,但其实真实生活却没有那么容易,显然生活实践比创作实践更难。

为什么陈其宽对校园规划设计情有独钟?或许是来自早年东海大学校园的美好经验,再者学校本就是与现实保有距离的乌托邦,比较能够像绘画般驰骋在一个完美世界里。陈的校园总有外环车道包覆着他精心提供的虚实空间,而外环车道的树木单纯就几何形状则是由点构成的虚线,是不是如他的访谈中所说:“我画的景观都是虚拟的幻境,有很多是回想的组合,而回想并不真实:虚线恰好可以表现这种幻觉的、梦境的意义”[9]?20世纪60年代末已自认是“‘退休’的文人建筑师与画家”[10]的陈其宽,对一种小国寡民桃花源的追寻有一种热切感,或许反映着那代人对苦难的补偿?被真实建出的校园是唯一可以满足这救赎的乌托邦?或许我们对东海大学女白宫的诠释可以勾勒部分真实的情境:“陈其宽的作品并不‘超现实’,带有抒情的虚幻,刚好介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也可能是投射陈一生的经历与边缘性的创作状态……就像他说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照理说应该要很忧郁,但画里却感觉自在与快乐。”[11]陈其宽就是在这种精神上带着“苦难”与“伤痛”的状况下,持续追寻他那种来自儒、道的创作哲学,尽管他总是在后者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分别来自于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1945-1965,页60、《今日建筑》第8期,、https://smallnotes.library.virginia.edu/2014/04/24/mr-jefferson/、https://www.foxfield-inn.com/blog/2018/08/7-great-events-in-charlottesville-this-september.html、http://blog.livedoor.jp/funoshuji/archives/6834204.html、出自《空间.造境.陈其宽》,页85、国立台湾博物馆提供,黄玮庭再制,图8: 林芙美女士提供、林芙美女士提供,黄玮庭再制、出自《建筑师》,第58期,1979/11,页51, 黄玮庭再制、黄玮庭摄、出自《建筑师》,第67期,1980/7,页60、国立台湾博物馆提供,黄玮庭再制、《建筑师》,第185期,1990/5,页110,黄玮庭再制、出自台湾师范大学林口校区官网,黄玮庭再制、徐明松摄、出自陈其宽文教基金会官网、国立台湾博物馆提供、出自“中央大学·百年校史·文化地图”官方Facebook、出自《空间.造境.陈其宽》,页48、 出自《空间.造境.陈其宽》,页49、出自《建筑师》,第58期,1979/11,页55、:出自《建筑师》,第58期,1979/11,页52)

注释:
① 杭立慈(?—1986年)是杭立武(1903—1991年)的弟弟。杭立武生于安徽省滁州,籍贯浙江省杭州市,一生历任教育、文化、外交、社团等各方要职,还是故宫文物迁徙的重要功臣,也是东海大学第一任董事长。可能因哥哥的关系,杭立慈曾任东海校长室担任秘书及负责校讯校刊编辑。校内人士说,杭立慈文笔相当好,负责编辑校讯校刊、撰写文章,也常常搜集海外文献资料提供学生阅读,甚至在50年前就推动储存系统。现在学生都能完整阅读校方的历史资料,杭立慈相当有贡献(数据源:http://hushihhc.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773.html)。杭立慈在陈其宽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业务和公共关系。
② 刘应昌(1920—1995年),长陈其宽一岁,是陈其宽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学长兼好友,毕业后两人皆有任美军顾问翻译和服役的经验,后到上海、南京工作几年,尔后与台湾结缘,“后来有朋友在台湾,说台湾有些建设日本人做的不错邀我来看看,原想在台湾工作一年再回去,谁之就回不去了,在当时公共工程局建筑组工作,一年后该局取消,被调到工矿公司工程分公司,做营造的工作,工矿公司开放给民营后,工程分公司改隶建设厅成立营建署,离开该处后才做建筑师”。刘应昌在陈其宽建筑师事务所负责管理和工地监造。(数据源:访前辈建筑师刘应昌──谈建筑师实物经验[J].建筑师,1989,180(11):46.)
③ 据1985年进入陈其宽、董家范、石企孟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吴威廉老师回忆:当时事务所有三位大将梁悦问、董家范、石企孟,梁毕业于成大建筑系,是李祖原建筑师的同班同学,负责事务所的设计,最懂得陈其宽的想法,并爱好使用斜角,陈任东海工学院院长时,大多是梁先提案,再与陈讨论;董、石是文化大学建筑系的同班同学,董也掌管部分设计,以及发包、施工图、细部设计,石则隶属在杭立慈和刘应昌之下,负责行政业务,并与张皆得共同负责工程。(黄玮庭、张海盟访吴威廉建筑师,2019年1月6日,桃园)
④ 赵建中(1949—2013年),生于浙江杭州,1967—1971年就读东海大学建筑系,以该系总成绩第一名毕业,1973—1975年就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建筑硕士,1974年获得宾大旅行奖金(Willian Dale's TraveLling Fellowship)并旅行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1975—1991年任东海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1977年任有巢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1978年任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主任设计师,1978—1981年任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任设计师。1982年成立赵建中建筑师事务所,1993—1995年与建筑系阮伟明老师共同设计母校东海的教学研究大楼。2012年出版《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学校园回忆录》。(数据源:《东海山林的沉思——赵建中先生纪念集》,东海大学图书馆,台中,2013年1月6日)
⑤ 陈其宽. 中国建筑的新方向[J]. 成大建筑16,1979(5).(原刊载杂志尚未寻获,誊打数据由林芙美女士提供)
⑥ 侨生大学先修班,是台湾唯一办理侨生先修教育之学府,最先教育部张其昀前部长创设于1955年,鉴于侨生教育之重要,以及历年侨生回国升学之踊跃,特于新北市板桥华侨实验中学校址,设立侨生大学先修班。1962年,独立设校在新北市芦洲道南中学原址(现移拨空中大学使用)。后因芦洲校址地势低洼,连年淹水,1979年奉教育部朱汇森前部长核准,选定新北市林口区现址,经5年筹建,于1984年8月完成迁入。1994年起,为提升国内大学校院之竞争力,积极鼓励邻近地区学校整合发展以扩大其规模,历经十逾年商谈,直到2006年,与台湾师范大学合并,改名为“台湾师范大学侨生先修部”。(数据源:台湾师范大学侨生先修部官网https://www.nups.ntnu.edu.tw/school-history)
⑦ 黄宝瑜(1918—2000年),江苏江阴人,字完白,号宿园。自小受母亲艺术气息的熏陶及鼓励,勤习书法、绘画、篆刻,培养出深厚的人文艺术涵养。1941年考取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设计荣获中国建筑师学会举办的竞赛首奖,因而继续留在中大担任四年的助教,并前后跟随中国营造学社文献主任刘敦桢教授学习达七年之久,奠定了日后传统建筑研究的基础。1949年来台,先担任省立工学院(今成功大学建筑系)专任讲师,主授“中国建筑史”及“建筑设计”等课程。1956年在国际合作计划下,接受美国住宅总署邀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跟随惠登博士,进行国民住宅和都市计划的学习与研究。1961年成立大壮建筑师事务所,“大壮”之名取自其师刘敦桢字号“大壮室主人”,同年并接下第一届中原建筑系主任职务,任期至1973年,长达12年。建筑作品除台湾故宫博物院(1965年)外,还有阳明书屋、台北市城门(景福、丽正、重熙,1966年)整建、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馆(1972年)等,曾担任过许多公家机关及学校机构要职,参与过许多规划设计案,如石门水库后池地区布置计划(1962年)、阳明国家公园计划(1963年)、高雄莲池潭风景区计划(1966年)、林家花园整建计划(1966年)、日月潭风景区发展计划(1969年)等。著有《建筑制图》(1964年,与谢照明合着)、《中国建筑史》(1973年)、编有《建筑 · 造景 · 计划:宿园论学集1949—1973》(1973年)。(数据源:现代中的东方建筑文人——黄宝瑜https://arch.cycu.edu.tw:8081/50arch/index_people_huang.html)
⑧ 宗迈建筑师事务所由费宗澄、陈迈二位建筑师共同于1974年秋成立,四十多年来由数人的小型事务所开始,逐渐成长到百余人,最早的委托案除了王永庆捐赠的林口体育馆外,还有中华电信的办公大楼、救国团的曾文青年活动中心。费宗澄(1941—),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建筑系,1965年获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建筑学士,1973年于纽约普莱特学院获都市计划硕士,早期曾于国际知名之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建筑师事务所服务;1999年获第四届“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规划设计贡献奖。陈迈(1930—2019年),生于上海,成长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949年,在战乱的炮火声中,草草结束了高中学业,从舟山岛搭空军运输机偷渡来台;1956年10月,分发至成功大学工商管理系,两年半后,几经波折,才转到建筑系,毕业后留任两年助教;出国留学前,在大壮建筑师事务所实习,因陈其宽常去找老板黄宝瑜因而结识;1964年,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就读,插班三年级;1968年1月,同时接获M.I.T及哥伦比亚研究所的入学许可,意外碰到哥大反越战之校园运动,而选择M.I.T,主修都市设计及建筑系统化;在美留学期间与华昌宜、李祖原、白瑾、熊起炜组建筑团体Atlier Cambridge,后来成员再加纽约的朱钧与费宗澄,参加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的竞图获首奖,贝聿铭主导设计“中华民国”馆,最后由李祖原代表加入了贝的团队;1971年开始在东海任教,专任四年,兼任两年,亦身兼汉光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汉宝德与潘有光建筑师共同创立);1974年,汉宝德出国研究,由陈迈暂代系主任一年;1995年获第一届“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规划设计贡献奖;1997年荣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第十三届“中华民国”建筑金奖;2014年荣获“国家文艺奖”和台湾建筑学会特颁建筑卓越贡献奖。(数据源:宗迈建筑师事务所官网http://fca.com.tw/about/#、国家文艺奖官网https://www.ncafroc.org.tw/artist_detail.html?id=1291、https://meichengarchitect.com/biography、台湾知名建筑师——陈迈、费宗澄(一)https://chenyang168.pixnet.net/blog/post/47584806-%E3%80%90%E6%BC%AB%E9%81%8A%E5%BB%BA%E7%AF%89%E3%80%91%E5%8F%B0%E7%81%A3%E7%9F%A5%E5%90%8D%E5%BB%BA%E7%AF%89%E5%B8%AB---%E9%99%B3-%E9%82%81-%E8%B2%BB%E5%AE%97%E6%BE%84-)
⑨ 访陈其宽[J].成大建筑,1978(9).(原刊载杂志尚未寻获,誊打数据由林芙美女士提供。)

参考文献:
[1]吴明修.从其宽先生想起[M]// 东海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编. 游艺化境:怀念陈其宽教授. 台中:东海大学建筑研究中心,2007.
[2]陈其宽.贡献一砖[J].建筑,1962(2):21.
[3]徐明松,黄玮庭. 游艺化境:后东海时期的陈其宽[J]. 时代建筑,2020(6):152-159.
[4]陈其宽.口述.肆、“动”的引导[M]//陈其宽-构筑意绘.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2008:96.
[5]佚名. 高雄中山大学评审报告[J]. 建筑师,1980,67(7):50-64.
[6]洪文庆,主编.意:陈其宽90纪念展[M].台北:财团法人陈其宽文教基金会,2009:275.
[7]郑惠美.一泉活水──陈其宽[M]. 台北:INK印刻出版,2006.
[8]佚名.中央警官学校[J]. 建筑师,1979,58(11):51-56.
[9] 洪文庆.天、地、人、逍遥游──谈陈其宽的石板画[M]//须弥芥子──陈其宽八十回顾展. 台北: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出版, 2000:50.
[10]徐小虎,黄捷瑄,译.我所认识的陈其宽[M]//东海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编. 游艺化境:怀念陈其宽教授. 台中:东海大学建筑研究中心,2007:30.
[11]徐明松,黄玮庭. 1962年前的陈其宽“游”与留白的艺术[J].时代建筑,2020(4):164-173.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电子版                             纸质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1年第1期  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徐明松、陈其宽《变易,不易,简易:陈其宽的几所大学校园规划》,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台湾铭传大学建筑史研究室
作者简介:徐明松,男,台湾铭传大学建筑史研究室 陈其宽、张肇康百年纪念研究团队 建筑史学者;黄玮庭,女,台湾铭传大学建筑史研究室 陈其宽、张肇康百年纪念研究团队 研究员
本期历史栏目文章相关阅读

[1] 徐明松、黄玮庭.变易,不易,简易:陈其宽的几所大学校园规划[J]. 时代建筑,2021(1): 166-173
[2] 江嘉玮.邬劲旅:建筑作品与人生[J]. 时代建筑,2021(1): 174-181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msenz Inc.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