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校训精神
认真“读懂”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张仁寿
亲爱的同学们,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九月是收获的好时节;钱塘江畔、风景如画,商大为读书之好地方!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浙江工商大学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
今年,浙商大招收了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本科新生3937人,来自全国各地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224人;秋季还招收了来自80个国家(比去年增加了16个国别)的国际生397名,其中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国际生241人,这使得浙商大这个大家庭的留学生成员越来越多了。三者合计,学校今年共招收新生5558人,绝大部分今天都参加了开学典礼。昨天,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已经举行了开学典礼,杭商院今年也招收本科生2000人。
每年秋天的这个时候,浙商大都会迎来一批批怀揣梦想、激情满怀的年青学子。由于你们的加盟,百年商大总是显得生机勃勃,活力满园。在这里,我谨代表浙江工商大学及全校3万余名师生员工,热烈欢迎2015级新同学的到来!真诚祝贺你们“读大学”的梦想成真!衷心感谢你们信任和选择了浙商大!也对一直关爱支持你们的父母和所有亲人们表示诚挚敬意!
一
浙江工商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校,与辛亥革命同年,是近代中国最早培养商科人才的学校之一,至今已有104年办学历史。经历一个世纪多的风雨洗礼,特别是抓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机遇,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财经类大学。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覆盖21个招生领域),65个本科专业。截止今年7月底,学校拥有正式编制教职工2235人,其中专任教师1753人,正高职称277人,副高职称694人,博士720人,即在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3.4%,具有博士学位的超过41%。在国内64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前第五至第八位。学校办学设施完备,下沙校区基本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基建投入累计超过了21亿元。学校的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在省属本科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良,一直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和信息公开化。这几年,学校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如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新媒体宣传应用奖、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国家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还是浙江省文明单位、全省等级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考评4A等级单位、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并连续12年被省物价局授予年审免检单位。所有这些,都为顺利开展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这里,我想顺便告诉大家几天前学校才得到的一个大喜讯:9月7日,商务部部长办公会已经研究决定,同意与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一起共建浙江工商大学;而在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对共建浙商大都已经表示同意。此前,商务部共建的大学只有地处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现在则有了南方的浙江工商大学,从而形成了“一北一南”分别以外贸与内贸学科专业为特色和见长的共建高校布局。四年来,为实现教育部、商务部和省政府共建浙商大的目标,学校不懈努力,锲而不舍,可谓来之不易,她对学校未来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一张金名片,她将大大增加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极有利于推动学校扩大国内、国际的交流合作;这是一个大平台,她将给学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支持政策和办学资源,助推学校实现新的跨越;这是一种新动力,她将坚定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学校在立足浙江的同时更好地依托商务行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
几天前,你们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喜气洋洋地来到商大校园,这几天同学们应该看到商大校园的“高大上”了。但同学们还应该意识到,从今往后,无论在你们个人的履历表中,还是在你们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永恒地与浙商大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你们是浙商大学生,毕业以后就是浙商大校友。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浙商大也将永远关心、关注、关爱你们!而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将来毕业走向社会后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也都将与浙商大发展和社会声誉息息相关!
下面,我先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关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这是我要特别关心的事。与往年一样,浙商大今年5000多名新生的家庭状况肯定也各不相同,有部分本科新生因为家庭困难是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注册和入学手续的,还有一些同学的上学费用是父母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或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父母不能选择,出生在困难家庭不是孩子的过错。为此,我要特别对来自困难家庭的同学们点个赞,你们能够考取浙商大,表明你们具有勇于直面困难、敢于逆境奋起的精神,付出了比家庭较富裕的同龄人更多的艰难困苦。这种精神和历练,从“磨难出英雄”角度看,也可成为人生成长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这里,我要对这些来自家庭困难的同学们表示特别的问候!今天,请你们不要有任何悲观的情绪,你们不是孤立无援的,更不是在孤军奋战,我们学校、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将会特别地关心和帮助你们!
第二个问题是你们当中不少同学可能最关心、最感困惑的问题,那就是有关专业选择问题。我清楚,在你们当中,有的对被录取的专业是不满意或不那么满意的。在招生过程中,考生家长询问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浙商大什么专业最好?我小孩应该填报你们学校什么专业?坦率地说,这是很难回答的复杂问题。因为,浙商大所有专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它们没有绝对的“好专业”与“差专业”之分,充其量是按照当下的社会评价标准有“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别而已。我们应该清楚,专业选择完全因人而异;一个人今天读什么专业与毕业后从事的专业和人生发展、事业成就往往没有必然的联系,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还应该明白,当高等教育发展在我国处于大众化阶段、浙江已经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它已经越来越具有“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的性质,按照传统所谓“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就业比例多年来都是趋于不断下降的。何况,同学们目前对大学专业的划分、专业的性质、专业的课程结构和专业的就业领域等等,都不是那么清晰甚至是相当模糊的。事实上,往往是家长在操心为你们选择专业和评价专业的“好”与“不好”,而在我看来,大部分家长是无法对你们几年毕业后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动、就业需求结构和行业工资水平走势等做出理性分析判断的。我本人也不具备这个分析能力。我希望对目前就读专业感到不满意或不那么满意的同学们说一声:你们不必为此继续纠结、感到闷闷不乐了。如果你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生活,在对有关专业选择有了比较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考后,仍然感到对所学专业真的不感兴趣的话,那么,我有以下具体建议可供你们参考:你应该好好利用学校关于转专业的有关政策,通过勤奋努力争取获得转专业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学校修读“双专业、双学位”的规定和自己的兴趣,去谋划修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你也可以多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使知识结构更宽广厚实些;当然,你还应当充分利用时间,从现在起就有个谋划、早做准备,争取四年后考取自己感兴趣专业的国内研究生或者国外研究生。
三大学开学典礼是一个隆重而庄严的场合,我作为校长、老师和长辈,心里确实有许多话想与你们交流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感到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是校长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因此,请原谅我还想继续说下去。但限于时间,我就从如何看待和理解“读大学”说起,同时向你们提出一些希望。下面再讲五点,但我会尽量说得简要些。
(一)读大学,是人生成长成才道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起点、新阶段
同学们将在浙商大度过四年美好时光。这几天,当你们走过学校南北的飞翔门和凯旋门时,应该看到在花坛中镌刻着“诚毅勤朴”四字的校训石了。这“诚毅勤朴”校训,自1913年以来传承至今,是浙商大的精神文化之魂。为什么?因为她言简意赅,意味十分深长,不仅揭示了读书学习求知、为人处世做事的精髓,而且也是同学们将来毕业后治学、经商、从政的要旨。我在今年4月21日校学生会第31期阳光生活会上,与同学们交流对话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你的人生走到哪里,请一定要记得我们校训第一个字:‘诚’;而人生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守住校训最后一个字:‘朴’”。我是太欣赏我们的校训了!希望每一位新同学从今天开始都能努力践行“诚毅勤朴”的校训精神,也就是:培养诚实守信、襟怀坦荡之品格;磨砺坚毅执着、开拓进取之意志;养成勤奋学习、不懈探索之习惯;追求朴实自然、从容淡定之境界。通过四年的努力,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完善,内在精神气质不断丰富升华。将来,当你们回顾大学学习生活时会更清晰地发现:大学岁月在人的一生中何其美好,大学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又是何等重要!
(二)读大学,寄托着你们的父母、所有长辈和亲朋好友的新期待、新希望
你们是95后的大学生,大部分还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时期,你们较多依赖父母,受家长和老师的管束较多。从今天开始,你们真正开始了独立生活,要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读大学的四年时间,通常是一个人从18岁到22岁的青年时期,这也正是从现在还有些稚嫩懵懂的青少年转变为比较成熟理性的成年人的一个过程,是人生成长成才的一个关键时期。对绝大多数新同学来说,读大学还是第一次告别父母、离开家庭,但你们应该时时想到和明白:在你们的身上,不仅依然聚焦着父母、所有长辈和亲朋好友新的期待目光,而且还承载着他们对家庭发展、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希望。因此,你们不仅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殷切希望,更要经常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三)读大学,应明白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要“读懂”大学
根据我的体会和认识,比之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看重学生的精神成人和综合素质提高。须知,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修炼人格,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生以学习为天职,本科生、研究生和国际生都仍然是学生。希望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潜心求知探索,多读书、读好书,独立思考、知行合一,“阅读”大学、“读懂”大学,真正地身体力行“大学之道”。
(四)读大学,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效利用好各种大学资源
当今世界,是“地球村”、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十分迅猛。作为年青人,有机会读大学、读研究生是十分幸运的。但是,“该怎样富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光呢”?这是每一位同学应该认真问问自己的大问题。在我看来,“上大学”与“读大学”的内涵是相当不一样的,不只是一字之差。如果你上了大学,却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在大学想混日子,那四年的大学时间也将很快过去,但这是在“读大学”吗?!对于本科新生,我理解你们十载寒窗为圆大学梦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但决不能将今天上了大学作为可以放松自己的理由,更不能利用大学教育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而放任自流。生命由时间构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同学们能够主动积极调整角色,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课堂教学纪律,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认真听课,不玩手机,积极交流互动;充分利用条件优良的图书馆、实验室和文体设施;有效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报告、论坛和国际化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宅”在宿舍,更不能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和游戏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要走进图书馆,进入报告厅,投身体育场,接触大社会。如果你们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读大学时间和各种大学资源,我相信在你们毕业时将不会留下遗憾,并将因“读懂”大学而终身受益!
(五)“读大学”,是人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接受全日制教育而不参加工作,读大学是人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也是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大学不同于社会,但就大学之“大”而言,它也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同学们来自大江南北、四面八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等都有差异。茫茫人海,昨天你们还互不相识;而今天你们离开父母相聚在商大校园,成了“浙商大学生”,获得了“浙商大同学”这一崭新的社会关系,真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了!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大学期间建立的友谊超越功利,单纯美好,弥足珍贵。今后几年,你们将朝夕相处,希望你们相互关心、平等相待,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一起去追逐心中的梦想;并在朝夕相处、相互关心帮助中培养爱心,增强宽容、包容之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协作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同学们,你们学习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将来毕业后进入社会则是建设伟大祖国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在去年“五四”青年节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总书记又指出:“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浙商大将秉承“诚毅勤朴”的校训精神,深入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名校”战略,以教育部、商务部和省政府共建为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更鲜明、综合实力更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财经类大学。希望同学们经过读大学、“读懂”大学之后,不仅做到“专业成才”,而且要努力使自己“精神成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综合素质优秀的现代社会公民。这是“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日后报效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素质基础。
我的讲话应该够长了。最后,衷心祝愿浙商大2015级新同学学习快乐,生活如意,成长成才!
更正说明:
9月14日官微发布的《践行校训精神 认真“读懂”大学——张仁寿校长在浙江工商大学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一文,由于小编工作一时疏忽,致使在文章排版上发生了内容粘帖的差错。我们在当天下午发现此错误后,即对该文做删除处理。现对该文重新编排和予以再发布。
在这里,我们对各位微友们由此带来的阅读不便深表歉意,并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今后,小编们的工作将会更加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努力将浙江工商大学微信平台做得更好!
浙江工商大学排版 / 官微 沈羽瑶
出品 / 浙江工商大学官微中心
欢迎提供:校园原创文字/摄影/视频/采访线索
投稿邮箱:weibo@zjsu.edu.cn
原创首发稿件录用后有浙小商系列礼物和稿费送上哦! |
|